政策引领方向 系统性部署推动低碳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全国节能减排工作制定了清晰方向。依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及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我国已构建起覆盖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1+N”双碳政策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年发布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生态环境部配套出台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首次建立碳排放强度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机制。
智慧计量技术革新 数字化手段提升能效管理
在居民能源消费端,智能计量设备正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实施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行动,加快智能电表、水表等计量器具升级改造”。住建部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开展建筑能耗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安装智能化能源计量装置”。
国家电网公司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智能电表覆盖率达92%,通过实时负荷监测与异常用能预警,年均减少因设备老化导致的电能损耗约180亿千瓦时。在深圳,依托《深圳市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标准推行的智能水表联网工程,实现全市500万户家庭用水数据实时回传,水务部门通过AI算法精准识别管网漏损,使供水漏损率从2020年的9.8%降至2023年的6.2%,年节水超3000万吨。
南方电网在广东开展的智能电表分时电价试点显示,用户通过APP获取实时用电分析后,高峰时段用电量主动转移率达17%,单户年均减少电费支出120元,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0.36吨。宁波市住建局数据表明,老旧小区智能水电表改造后,公共区域能耗下降41%,智慧水电表采集的用能大数据已作为《浙江省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修订的重要依据。
地方特色实践 全民行动共建低碳社会
广东省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导下,深圳新建建筑绿色达标率已达100%,全年节能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20万吨。上海市推出的碳普惠机制,通过“随申办”平台实现2000万市民低碳行为可量化、可交易,开创全民参与新范式。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900万辆,全球占比超60%。浙江宁波舟山港建成全球首个“零碳”码头,岸电使用率达90%,单船次减排二氧化碳18吨。
国际合作深化 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中国代表团宣布将每年出资10亿元人民币持续支持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已与40个国家签署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合作协议,2023年对外绿色投资规模突破500亿美元。
企业主动作为 绿色经济释放新动能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运行三年来,累计成交量突破4亿吨,建材、有色等行业纳入管控体系。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等53家央企公布的碳达峰行动方案显示,清洁能源投资占比平均提升至70%。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23年环保产业营收达3.2万亿元,同比增长9.4%,带动就业人口超300万。光伏组件龙头企业晶科能源年报显示,其N型TOPCon电池量产效率达26.5%,每瓦组件碳足迹较传统产品降低30%。
展望未来路径 系统性变革持续深化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指出,我国需在2040年前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50%,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40%。部委联席会议制度正在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首批将覆盖108项关键技术标准。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测算,2021-2030年实现碳达峰需投入约21万亿元,其中政府资金占5%,市场投资占95%。随着《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更新,氢能储能、碳捕集封存等前沿领域将迎来政策红利期。
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绿色革命中,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诠释大国担当。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的系统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将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
(本文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公开文件及新闻发布会实录)
参考资料:
《“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国发〔2022〕23号)第四部分第12条
住建部《“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第三章第三节
国家电网2023社会责任报告第28页
深圳市水务局2023年水资源公报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智能电表分时电价效应评估报告》(2024)